稀有種、瀕危種與保育類(1/3)—稀有種

最近這幾年,時常能在新聞媒體的版面上看到「稀有、瀕危保育類的XX鳥現身臺灣…」的消息。一直以來冷門的野生動物、生態保育相關的新聞在一些主流媒體的能見度增加了,可見大眾對這個議題的關注也有所提升,對於從事相關工作的我們來說,實在「頗為欣慰」呀!然而美中不足的,這些出現在相關新聞中的「稀有」、「瀕危」、「保育」等相關詞彙,在一些報導或是後續的網路社群的討論中, 出現了一些錯置或誤解。其實,這些詞彙並不僅僅是一般描述物種的形容詞,有些更是學術領域或相關法令等正式文件中,有完整定義的詞彙呢!這篇文章,就來跟大家聊聊「稀有」、「瀕危」、「保育」這幾個詞彙囉!

「稀有」一詞,在教育部的國語辭典中的解釋是「少有、少見」。許多上新聞的稀有鳥種,的確是少有、少見的種類。然而稀有其實與地理尺度或是所在的地區有很密切的相關。舉例來說,黃眉黃鶲(Ficedula narcissina)在台灣為稀有過境鳥,每當在台灣被發現,必定吸引大批賞鳥、拍鳥人前往追尋。但黃眉黃鶲在我們的鄰國日本卻是普遍的夏候鳥。繁殖季的森林環境中,想不聽到他嘹亮又婉轉的歌聲都不容易呢!

枝頭上鳴唱的黃眉黃鶲(攝於北海道)
黃眉黃鶲在台灣為稀有過境鳥,在日本則為普遍的夏候鳥

而同樣在臺灣稀有的紅頭伯勞(Lanius bucephalus)亦為每年臺灣冬季賞鳥、拍鳥人的追尋對象,在日本,紅頭伯勞也是普遍可見的種類。這就是地域的不同造成的觀察差異。而如果把觀察的尺度放到全球,紅頭伯勞其實廣泛分佈在東亞,包括俄羅斯東南、庫頁島與千島群島南部、中國東北、朝鮮半島、日本群島、琉球群島等地,其中,在日本(除了北海道以外),以及朝鮮半島南部等區域全年可見,而遷徙的族群則在中國東南度冬。一海之隔的臺灣,則只有每年少數的個體前來過冬,因此被視為稀有冬候鳥。

紅頭伯勞
紅頭伯勞在台灣是稀有冬候鳥,在日本則為全年可見的普遍鳥種

相對地,另一種在台灣春、秋過境期以及冬季普遍可見的伯勞,相信許多人對他的名字並不陌生。就是每年10月份左右,時常會在新聞中出現「恆春警方保護候鳥破獲鳥仔踏」的事件主角—紅尾伯勞(Lanius cristatus)。紅尾伯勞的分布區域比紅頭伯勞更廣,其繁殖地除了東亞外,還包含有蒙古、西伯利亞,而度冬地更擴及東南亞與印度半島(包含3種亞種)。然而,紅尾伯勞在日本的數量則遠不及紅頭伯勞(不論是日本亞種 L. c. superciliosus 或灰頭亞種 L. c. lucionensis)。今年(2020)11月剛在劍橋大學 Bird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期刊上發表的這篇研究,更指出紅尾伯勞日本亞種在1970 – 1990年代族群急劇下降,而就在上個月,日本環境省才剛依據《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保護法》把紅尾伯勞日本亞種列為「国内希少野生動植物種」加以保護(參考連結)。

紅尾伯勞
紅尾伯勞
紅尾伯勞

不論是紅頭伯勞或是紅尾伯勞,在全世界的尺度上數量均不少(除了紅尾伯勞日本亞種以外),但卻分別在台灣與日本屬於稀有、少見的種類。這便說明了在不同的地域或地理尺度下,對「稀有」一詞會有不同的理解與想像。

簡單一句結論:你的稀有不一定是我的稀有;稀有不見得就少,有時候只是你看不到而已。(怎麼結論好像有點靈異感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