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我們協助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大地工程處進行臺北市的坡地場域生物資源調查,其中劍南蝶園是我們112年的調查樣區。可能因為園區內有多處的水池環境,青蛙的數量頗為豐富,但令人擔憂的是:外來種的斑腿樹蛙佔據了其中不少的數量。在112年的2、4、7、10月共4次的調查中,累積記錄到斑腿樹蛙112 隻次,是所有兩生類裡數量最多的,且遠超過第二名小雨蛙的41隻次。優勢的外來種族群佔領且壓縮了本土蛙蛙們的生存空間。在專案委員的建議,並與主管機關—大地工程處討論過後,我們邀請了台灣兩棲類動物保育協會(官網)來合作辦理「移除斑腿樹蛙」的環境教育活動,向參與的多民眾介紹外來入侵種種斑腿樹蛙所帶來的危害,期待更多人能關注這個議題。
移除活動出發前,我們先透過室內課程告訴大家為什麼要辦這個活動。
接著下來是兩個小時的室內課,分別由講師李佳翰為我們講述蛙類有趣的生態及講師秦健瑋為我們說明斑腿樹蛙的前世、今生。
講師準備了豐富的獎品,大家也都很踴躍互動!
來參加的朋友還有不少人很認真地做著筆記呢!
聽完課、用完餐,到了小朋友最期待的抓蛙時間;下著雨微悶的天氣正是蛙類最喜歡的天氣,於是幾乎人手一隻,此起彼落的「洗衣袋」、「洗衣袋」叫喊聲就是抓到斑腿樹蛙的訊號。(我們將抓到的斑腿樹蛙裝在洗衣袋中,便於攜帶又透氣,讓蛙類不會悶死)
短短一個小時內,30多位人員,總共抓到了將近170隻的斑腿樹蛙。回到室內後,許多人把握最後與他們相處的時光,因為接下來這些蛙蛙就要送到台灣猛禽研究會做為救傷猛禽的食物啦!
隨著科技的發達、交通的便利,越來越多生物被有意無意地帶到他們能夠自然播遷的生育地之外,沒有天敵或強勢的生命力,使得他們逐漸壓縮到原生物種的生育環境,成為令人頭痛的「外來入侵種」;若能在這些物種大量繁殖擴散之前就進行控制移除,還能降低對原生種的危害,但往往被發現嚴重擴張時已是覆水難收。
透過這樣的活動,希望有更多人來關注外來入侵種的議題,也期待大家能夠一起來防範外來種的危害,保護每一塊土地的原生種不受到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