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的鳴聲有幾種?(下)──鳴叫 (call) 有幾種?

「鳥在飛行間鳴叫,為了社交而鳴叫,受了傷鳴叫,進行領域保護而鳴叫。一隻幼鳥孵化發出乞食聲開始,就不斷學習用不同的聲音表達自我 – 哪時候是愛情來了,哪時候是要離家了,哪時候是返家,哪時候是較勁,哪時候是絮絮對話。」

這是吳明益在短篇小說〈人如何學會語言〉中,藉擅聽鳥鳴的主角之手寫下的話。這段充滿詩意的文字,即便是寫在鳥類學教科書的聲學章節作為開頭也絲毫不違和,因為它精確地寫出了鳥鳴的意義──什麼時候 (When) ?為了什麼 (Why) ?以及最重要的,人如何聆聽鳥鳴?

上一篇文章整理了幾種不同的鳴唱 (song) ,在這些類別中,有些聲音或許並不完全符合鳴唱「關乎繁殖」的直接目的,例如小彎嘴模仿大冠鷲的叫聲,或綠繡眼、白頭翁在非繁殖季的晨唱。由於許多鳥鳴缺乏足夠的研究資料,所以聆聽時我們應該時常提醒自己,這些「人類的分類」是為了將聲音與行為或生態功能連結起來,以呼應野地經驗,解讀聲景。若只是背注釋一般地去理解鳥鳴,可能終將誤讀其中的訊息。

圖:綠繡眼群滋擾領角鴞。

那些婉轉的或許無關愛情,但人類仍將其聽成一首歌,科學有時也是如此武斷又浪漫。而那些剩下的、人類無法聽成歌的,則暫且被歸類為鳴叫 (call) :

鳴叫 (call) 可以用來統稱鳴唱 (song) 以外的鳥鳴。雖然不是每種鳥都會鳴唱,但所有鳥類基本上都能用鳴管發出一些聲響。相較於充滿展示意味的鳴唱,鳥類的鳴叫儘管相當頻繁,卻可能因為聲音微弱、單調、短暫,或相應行為難以觀測,更常被人聽而不覺。不過依據聲音的特性和功能,學界仍將鳴叫歸納為以下幾種常見類型:

聯繫鳴叫 (contact call):通常指兩隻以上的鳥,在移動過程中為了確認彼此空間位置所發出的簡單鳴叫。聯繫鳴叫在社會性鳥類中尤其普遍,被認為有維繫群體凝聚力的功能。也有些鳥會將「停止聯繫鳴叫」作為一種警戒天敵的溝通方式,因此在群體覓食、移動過程中會不斷發出聲音,若群體規模較小,每隻個體就得分擔更多的鳴叫,以維繫鳥群整體的鳴叫頻率。有研究透過捕捉野生綠繡眼(斯氏繡眼 (Zosterops simplex) )進行籠養觀察實驗,探討這種在群體活動中頻繁發聲的小鳥,牠們聯繫鳴叫可能的功能,結果發現個體在大鳥群中叫得更頻繁,不符合預期的警戒天敵假說,並指出綠繡眼的聯繫鳴叫主要與社交功能,以及一隻鳥在群體中的社會地位有關。

警戒鳴叫 (alarm call):這個詞可指各種涉及警戒功能的叫聲。若要與後文提及的滋擾鳴叫做區別,則警戒鳴叫特指一類急促、高頻的聲音,可以在不暴露自身位置(高頻音較難定位音源)的條件下提醒同伴天敵出沒。例如許多小型鳴禽都會對天空掠過的猛禽發出高頻警報,共域的小鳥聽到後會有靜止不動、抬頭警戒或躲藏的反應。

警戒鳴叫的聽眾往往橫跨不同物種,有些鳥甚至利用這樣的特性,發展出了新的功能。例如斯里蘭卡的大盤尾 (Dicrurus paradiseus) 在多鳥種組成的混群 (mixed-species flock)當中,通常扮演哨兵的角色,牠們除了發出自己的警戒聲,也會模仿其他鳥種的警戒聲,以達到通報天敵的最佳效果。但有時牠們反而利用這個角色,故意放出假的警報,使其他鳥放棄食物、驚嚇逃離,讓自己獲得更多食物。

(另有遇難鳴叫 (distress call) 一詞,也可納入警戒鳴叫的範疇。它通常在鳥類中網、被抓在手上掙扎,或被天敵捕獲時出現,更像是出自本能的緊迫尖叫,相關討論較少。)

滋擾鳴叫 (mobbing call):相對於警戒,滋擾鳴叫專指鳥類在攻擊或驅逐天敵時,為了吸引同伴加入而製造的低頻叫聲。由於面對不同威脅可能需要採取不同的防衛策略,有些鳥便發展出能夠反映不同威脅的滋擾鳴叫。例如日本山雀面對威脅巢穴的烏鴉和貂時會發出「chicka」,而面對蛇則會發出「jar」,這可能是由於兩類天敵捕食幼雛的方式不同。烏鴉和貂通常在巢外伏擊,幼鳥聽到親鳥的「chicka」只要安靜躲好就行;蛇則會入侵巢穴,所以幼鳥聽到「jar」便會跳出鳥巢躲避攻擊。親鳥發出「jar」時,通常也伴隨積極的攻擊行為。

警戒和滋擾鳴叫可能伴隨發生、混用,或沒有明確的音頻區別。例如鳥音研究上的經典案例黑頂山雀 (Poecile atricapillus) ,這種可愛的北美小山雀基於生理條件的限制,無法發出多樣的聲音,所以會以不同尾音長度的「chick-a-dee」叫聲反映不同體型的天敵。面對威脅較大的小型猛禽時,黑頂山雀會發出緊張的「chick-a-dee-dee-dee-dee-dee-dee-」呼朋引伴滋擾天敵;但對於不是主要威脅的大型猛禽,僅以「chick-a-dee-dee-」相互提醒一下而已。(chickadee這種可愛又經典的叫聲也是牠們的英文俗名)

覓食鳴叫 (food call):指鳥類發現食物或覓食過程發出的鳴叫,例如群聚性鳥類跟同伴通報食物,或親鳥發現食物資源後呼喚幼鳥。曾有一些研究試圖檢驗覓食鳴叫能否傳達食物資源的訊息,或僅僅是反映鳥類自身的狀態?目前認為,比起用特定叫聲指出「哇這裡有XXX喔!大家快來吃!」,大多數鳥類的覓食鳴叫更像是表達不同程度的「嗯嗯嗯(嚼嚼)哎呀真香~」。

乞食鳴叫 (begging call):指幼雛向親鳥索食的聲音。乞食對晚熟型雛鳥尤其重要,但它並非簡單的「餓了就哭枵khàu-iau」的行為,也得權衡能量消耗與遭受捕食的風險。有些研究發現,幼雛乞食聲的大小與結構會影響親鳥的餵食頻率、育雛期長短,以及巢內手足的資源競爭。另外,乞食也可能暗示鳥類的繁殖習性和偶外配對的程度──有研究指出,相較於一夫一妻制、非寄生性的鳥種,有托卵寄生習性的鳥類雛鳥乞食聲更大;一窩鳥寶之間若血緣關係越低(父母外遇程度越高),乞食鳴叫的強度也越高。

飛行鳴叫 (flight call):廣義上可指任何飛行中的鳴叫,但更常用於探討鳥類在遷徙的長途飛行中伴隨的鳴叫,功能類似於聯繫鳴叫。由於許多鳥都是利用夜晚遷徙(尤其鳴禽),因此也稱為夜間飛行鳴叫 (nocturnal flight call)。近幾年,歸功於疫情期間錄音設備的普及與平價化,越來越多鳥類愛好者熱衷於在遷徙季的夜晚,於自家陽台或屋頂架起麥克風,監聽來自漆黑夜空中數以千計的神秘鳥鳴。這些來自夜空的微小聲音通常很短暫,人耳無法察覺也難以識別,不過當音檔被讀入聲音編輯軟體後,聽覺被轉譯為波形圖或頻譜圖,鳥鳴又再次回歸了視覺導向的賞鳥活動。漆黑的夜空是野地,而人的眼睛是唯一的遮蔽物,無數的tseeps、puwi、bzeew……在頻譜的時間軸上滑翔、振翅、俯衝,你能看出每種鳥獨有的飛行鳴叫,就像你能聽出每種鳥獨有的飛行路徑。

每年春秋,都有無數遷徙候鳥,或過境,或抵達台灣這座小島。如果能在遷徙高峰的夜晚接收訊號,並讓感官繼續轉譯下去,那麼天空會有一道銀河,一場高空沙塵暴,或東北季風颳來一陣又一陣熾熱的雨點吧。

但人耳能聽到、能解析的是這麼的有限。人耳的聽覺範圍約在20赫茲至20,000赫茲之間,鳥類則是1,000赫茲至15,000赫茲(大多數不超過5,000赫茲)。牠們能聽見的聲音頻率不比人類廣泛,但對於聲音結構與音色變化的解析能力,卻是遠遠超乎於我們之上。

上述這些分類、這些科學名詞,是長期投身觀察鳥類的人們堆砌出的一種路徑,提供我們一種傾聽鳥鳴的方式,一種學習傾聽的可能。但因為聽覺構造終究存在差異,人的大腦,或許也早已被自己的語言設下感知的結界,我們可能注定,就是要錯過許多鳥鳴的意義。

儘管在20Hz到20000Hz的範圍內(這在宇宙裡是多麼微小的尺度啊),鳥類已經是最願意對我們說話,與我們共享最多聲景的物種了。

參考文獻:

  • Byers, B. E., & Kroodsma, D. E. (2016). Avian Chapter 10 Vocal Behavior. Handbook of Bird Biology, 355.
  • Meaux, E., He, C., Zeng, X., He, R., Jiang, A., & Goodale, E. (2023). Audience effects in a group‐living bird: How contact call rate is affected by vegetation and group size and composition. Ecology and Evolution, 13(3), e9909.
  • Suzuki, T. N. (2014). Communication about predator type by a bird using discrete, graded and combinatorial variation in alarm calls. Animal Behaviour, 87, 59-65.
  • Templeton, C. N., Greene, E., & Davis, K. (2005). Allometry of alarm calls: black-capped chickadees encode information about predator size. Science, 308(5730), 1934-1937.
  • Clay, Z., Smith, C. L., & Blumstein, D. T. (2012). Food-associated vocalizations in mammals and birds: what do these calls really mean?. Animal behaviour, 83(2), 323-330.
  • Briskie, J. V., Naugler, C. T., & Leech, S. M. (1994). Begging intensity of nestling birds varies with sibling relatednes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B: Biological Sciences, 258(1351), 73-78.
  • McDonald, P. G., Wilson, D. R., & Evans, C. S. (2009). Nestling begging increases predation risk, regardless of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r avian mobbing. Behavioral Ecology, 20(4), 821-829.
  • Sacchi, R., Saino, N., & Galeotti, P. (2002). Features of begging calls reveal general condition and need of food of barn swallow (Hirundo rustica) nestlings. Behavioral Ecology, 13(2), 268-273.
  • Wanker, R., Apcin, J., Jennerjahn, B., & Waibel, B. (1998). Discrimination of different social companions in spectacled parrotlets (Forpus conspicillatus): evidence for individual vocal recognition. Behavioral Ecology and Sociobiology, 43, 197-202.
  • How Birders Are Boosting Their Yard Lists While They Sleep:https://www.audubon.org/news/how-birders-are-boosting-their-yard-lists-while-they-sleep?fbclid=IwAR0oJP5yuCaquENAG65inSwzrnzOtt-AyTjSXdS_wBQj6a9hbqd3JHISC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