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地的小角落—臺灣海桐與野鳥–2023冬

最近開車在某路口習慣轉彎,不知不覺開上了高速公路,原本要去新店山區結果變成跑到新竹海邊,那就把上週在新竹海邊想拍的鳥拍一拍吧!結果,我預設的攝影點整個早晨完全大逆光,無法拍照,我只好轉移陣地,附近我以前的攝影點都沒有鳥可以拍,而且已好幾塊農地都在施工,一陣陣的不舒服襲上心頭,臺灣的自然就這樣一點一滴地被蠶食,能拍鳥的點越來越少。

找不到能拍鳥的點,只好繼續開車往南,本想直接上高速公路回家,突然想到到很久沒去的「南港賞鳥區」,這個點應該是新竹沿海最南邊的鳥點了,我大概二十多年前就在這裡看鳥,鳥類的狀況一直沒有太好,賞鳥牆也是蓋起來又拆掉好幾回了,之前還有一隻紫色大鴨子的入口意象,現在也沒了…..不過廁所與清洗區卻是改建的越來越好。

在停車場停好車後,沿著濕地邊緣走了一趟,不到半小時大約也記錄約20種鳥,都是常見鳥種也因為光線角不適合,還有距離相對遠,更何況此時艷陽高照,水氣蒸發量大,可以直接放棄在這裡拍照了。

轉身打算回家,在腳踏車到附近的大排水溝旁看到了成排結果纍纍的苦楝樹,還有一棵沒有長太高的臺灣海桐也同樣結實纍纍,好像有幾隻斯氏繡眼在裡面跳動,所以就決定回車上拿器材,重重的三腳架、大砲鏡頭,架設完成後我正好在樹蔭下,就這樣站著,看著野鳥們在附近飛來飛去,就是最常見的那三種鳥,「麻雀、白頭翁、斯氏繡眼(綠繡眼)」。等了大約二十分鐘來了一波大約7-8隻斯氏繡眼,嬌小的身軀快速的在臺灣海桐樹欉間鑽來尊鑽去,通常都在陰影下面,真的很難拍,不過至少用十倍望遠鏡很清楚看到牠們用嘴喙咬開黃色果實,吃裡面鮮紅色的種子,站在樹枝上伸長身軀讓嘴喙能搆到果實,有些時候還倒吊著身軀覓食。

活潑可愛的斯氏繡眼在這裡覓食,像是一群身患過動症的小孩,根本停不下來,只要有一隻飛離樹叢,其他的個體就會快速地跟上去,整群就快速的離開留下空蕩蕩的樹叢。

除了斯氏繡眼外,白頭翁也小群3-4隻的會進來這片臺灣海桐的樹叢,由於白頭翁的身軀大而且重,來到樹叢停下來的瞬間,枝條上下抖動也就比斯氏繡眼幅度大上許多,而且牠們幾乎都停棲在樹叢比較深的枝條上,太陽光幾乎無法照到牠們身上,即使來到比較外側的枝條,還是很快就飛走了,實在是很難拍,更何況還有樹枝、葉片與果實隨時檔在鏡頭前面,讓我雖然很容易觀察,但是拍攝的困難度還是相當高。

在一個多小時的等待過程,斯氏繡眼大概來了四波,前面三波大約都7-10隻,最後一波僅有4隻;白頭翁來了三波每一波3-4隻;麻雀都在旁邊,完全沒有來臺灣海桐的樹叢中食用果實。至少今天的觀察中,很確定知道白頭翁與斯氏繡眼相當喜歡食用臺灣海桐的果實。

印象中在二十多年前剛學樹木學沒多久,已經具有辨識能力的時候,就在臺北新公園(現在的二二八公園)見到臺灣海桐樹上結滿橘黃色的果實,有著一整群白頭翁在樹上覓食的景象,當時就很希望能拍攝鳥類食用植物果實的照片,因為這就是真正的鳥類生態照,鳥類與其食用植物關係的影像。

生態攝影最重要的就是對自然生態的認知與觀察,躲在偏門地點的結實斐纍纍的樹木旁,靜靜觀察,這是一次很開心的細膩觀察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