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臺灣的植物視野—看紅樹林

淡水河口是我們北部最熟悉的紅樹林環境,但當我們近距離觀察時,發現其組成非常單純,僅有水筆仔1種。臺灣的紅樹林環境,零星分布於西部之河口或潟湖環境,物種組成會隨著緯度的改變而有明顯變化;過去的記錄中,在高雄地區之多樣性最高,但因為環境變遷及人為開發等因素,天然的紅樹林面積已消失大半,要目睹一望無際的紅樹林樣貌已成為泡影。

紅樹科植物在臺灣曾經記錄了4種,分別為北部的水筆仔、南部的紅海欖,另外就是僅分布於高雄潟湖環境,但後來野外滅絕的紅茄苳及細蕊紅樹,在紅樹林生態中除了紅樹科植物,主要還有爵床科的海茄苳與使君子科的欖李。其中海茄苳的數量最多,大多分布於新竹以南之河口或潟湖環境,目前在金門的浯江溪口也可見明顯族群,但根據過去記錄為人工栽植而來,欖李則局限分布於臺灣的西南沿海,數量明顯較稀少,以上6種為臺灣的主要紅樹林植物。

「臺灣六種紅樹林植物差異」

紅樹科:葉對生
水筆仔-葉先端圓鈍,葉背無腺點,花萼裂片5,花瓣裂呈絲狀,下胚軸光滑
紅海欖(五梨跤)-葉先端突尖,葉背具黑色腺點,花萼裂片4,花瓣不裂內側密被毛,下胚軸具顆粒狀突起
紅茄苳(野外滅絕)-葉先端銳尖,葉背無腺點,花萼8至12裂,花瓣先端2裂且被叢毛,下胚軸粗長具淺縱稜
細蕊紅樹(野外滅絕)-葉先端圓鈍,葉背無腺點,花萼裂片5,花瓣先端具棒狀附屬物,下胚軸明顯具稜及顆粒狀突起

爵床科:葉對生
海茄苳-葉先端圓鈍,葉背及植株被灰褐毛,花萼5裂,花冠4-5裂,黃色,果扁圓形

使君子科:葉互生
欖李-葉先端圓鈍或微凹,葉背綠色,花萼5裂,花冠5裂,白色,果卵形

「日本琉球的紅樹林」

日本八重山群島中的沖繩島及西表島,位於臺灣東北方約200公里,保有非常大面積的紅樹林生態,因緣際會下前往踏查,眼前完整且龐大的紅樹林生態,打破在臺灣的紅樹林印象,可見到臺灣記錄過的許多物種,驚喜的是見到在臺灣已經滅絕的紅茄苳,而且生長的非常優勢,紅海欖、水筆仔及海茄苳混生其中,發現幾株在臺灣紅樹林中沒有的杯萼海桑,外觀與大多數紅樹林植物相似,其為桃金孃科的成員,另外可以在西表島的紅樹林中看到銀葉樹、水茄苳及土沉香等植物,甚至在紅樹林環境邊緣,出現許多棕櫚科植物及蘇鐵伴生,讓我對紅樹林的生態,有了更多層面的認識,另外此區域的植被組成與臺灣的綠島蘭嶼非常相似,植物生態非常豐富。

「南半球的紅樹林」

飛過赤道的界線,到達南半球的索羅門群島,大多數陸域植物與動物的組成已與臺灣的物種明顯不同,豐富的雨林環境孕育出非常多的蘭科植物,前往群島的海岸林,第一次看到非常多的蘭科種類,是生長在我們熟悉的濱海植物如瓊崖海棠的樹幹上,許多石斛、豆蘭或是石松類植物,竟然成了濱海植物!在往外走,一望無際的海岸線,被熟悉的海上樹影劃上界線,裸露的根錯綜複雜的在海面上形成倒影,哇!是紅樹林!在一陣驚呆過後,正式踏入了泥沼,即時飛越到了地球的另一邊,熟悉的紅海欖竟出現在眼前,另外有類似紅茄苳的海蓮,還有許多熟悉的呼吸根型態,但葉子卻與臺灣種類不一樣的植物,構成眼前的紅樹林森林,最讓人意外的收穫,見到了臺灣已經滅絕的細蕊紅樹,是我植物人生的首見,也有非常多的桃金孃科海桑屬植物,與在西表島的物種組成十分相似,但在索羅門群島的紅樹林下,有非常多的海水中被子植物,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海草,與臺灣的紅樹林樣貌完全不同,又再刷新我對紅樹林的認知。

「從不同形式的根,看紅樹林植物」

水筆仔-於樹幹基部形成板根

紅海欖-於上層枝幹間形成如章魚腳或盲蛛腳的支持根紮入土中

紅茄苳-樹幹基部略形成板根,並於植株周圍土壤中伸出,形成屈膝狀根

海茄苳-於植株周圍土壤中分支出側根,外面如針刺,圍繞著植株

細蕊紅樹-於樹幹基部形成板根

欖李-於植株周圍土壤中伸出,形成屈膝狀根

海桑屬-於植株周圍土壤中分支出側根,外面如針刺,圍繞著植株

紅樹林植物的組成,可能因為環境、土壤性質、緯度等等因素,物種成員會明顯不同,但是主要的紅樹林樹種大多為廣布種,可隨著洋流作長距離的散播,雖然飛越了不同國家,跨越了不同的緯度帶,但是進到紅樹林中的主要大樹,卻都會讓我們趕到十分熟悉,是一群非常容易認識的植物,沒有國界及地理區係的限制,當我們踏入任何國家的紅樹林中,我們都會對他們非常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