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濱鄉的新社國小是這幾年密切合作的夥伴,在去年底某一天的賞鳥活動後,我們提出在學期結束前舉辦一次認識鳥類的活動,校方欣然同意,於是敲定在108年上學期的期末考之後進行。
透過臺灣大學森林系野生動物研究室的協助,我們帶着幾隻當地常見的鳥類標本,在2020年1月17日上午到新社國小。
除了在校師生之外,校方也邀請了在地耆老共同參與,希望能聽到這些鳥類有什麼噶瑪蘭族的故事。

活動一開始,是各式各樣的鳥類羽毛,透過生動活潑的講述,讓學生瞭解不同形態的羽毛有何作用。


給學生看完羽毛之後,重頭戲-鳥類標本就上場了。由於新社國小常常外出賞鳥,因此當鳥類標本出場的時候,學生們非常迅速的就講出了牠們的中文名稱。
同時在地耆老也馬上說出了這些鳥類的噶瑪蘭族語名稱,透過耆老們的講述和發音,發現有些鳥類的族名和鳴叫聲非常像呢。
像是樹鵲、五色鳥就很有鳴叫的感覺。
領角鴞-ku
樹鵲-buibuis
五色鳥-sakelulu
而麻雀、珠頸斑鳩、藍磯鶇則是有其他的意思。
麻雀-mulin (很小隻的鳥
珠頸斑鳩-banul na naung (山上的鴿子
藍磯鶇-pelalaw (在石頭上的鳥
除了認識到鳥類族語之外,也聽到了不少這些鳥類的故事,對學生和我們都是收穫豐富啊!



最後活動的安排,是請大家發揮創意進行鳥類繪畫,有些學生依着標本描繪,也有學生畫出心中各種的鳥類。

後話:
新社國小是噶瑪蘭族族語重要的傳承場所,以前校方就曾拿着鳥類圖鑑詢問部落耆老這些鳥類的故事,但鳥類照片或手繪圖仍然讓耆老不易指認。
這次透過鳥類標本的方式,成效非常良好,耆老可以指着鳥類個體,滔滔不絕的說出族語、鳥類活動棲地、誘捕方式等等的故事。讓校方大爲振奮。
最有趣的是,每一種鳥類的講述,耆老都會補充表示:這個很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