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江橋是臺北市最早被重視水鳥關注區域之一,民國80年代在台北市野鳥學會的努力下,就曾辦理雁鴨季賞鳥活動,讓大眾知道這裡是大台北最棒的雁鴨棲息地,除了雁鴨之外許多水鳥包含鷺科、䴉科、鷸科與鴴科水鳥,都以這裡為棲息地,全盛時期(民國90年左右)光是小水鴨一種就有一萬隻左右的族群量。所以民國82(1993)年臺北市政府在此設立了首座野鳥保護區「中興橋華中橋野生動物保護區」面積203公頃。民國86(1997)年更名為「臺北市雁鴨保護區」,範圍向新店溪上游延伸至永福橋,面積增加為245公頃。民國87(1998)年國際鳥盟列為IBA重要野鳥棲地。
由於我家以前也住在附近,這些地方就是我騎機車很容易到達的地方,我從民國1980年至1990年都常常在這附近看鳥、拍鳥。近幾年又因為淡水河流域同步鳥類調查的關係,偶爾就會去這裡看鳥或是帶鳥類觀察活動。




以往在這邊拍照時,就常常遇到成群遊蕩犬追逐小水鴨的畫面,近幾年小水鴨的數量不斷漸少,但仍然常常見到成群遊蕩犬在水域活動甚至追捕水鳥。確實,健康的水鳥因為能飛,遊蕩犬無法對他們造成直接的傷害,但是生病或受傷的水鳥就有可能被捕食,況且遊蕩犬這樣的追逐,對於水鳥群也是非常大的干擾,也造成相當程度的驚嚇,同時也縮減了水鳥們有限的安全棲息空間。




蒼鷺、小白鷺與黃頭鷺
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要為野生動物而走的起因,更希望犬、貓這些人們的陪伴動物,就應該有人好好的飼養,讓他們能夠有一個溫暖的家。
在邁向AI的年代,國際上談ESG與SDGs,前者要能符合環境(E)、社會(S)與公司治理(G)三大永續指標;後者為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共有17個項目,其能解決全球性的環境、經濟、社會問題等,並提出具體解決方案,其中第15項關於陸域生態,必須要保育、復育陸地生態系統,防止生物多樣性消失、阻止生態系破壞,保護野生動植物,實現生物多樣性的永續發展。
小水鴨這種以往在華江橋全盛時期(民國九十年代),來此度冬數量可以高達一萬隻的鳥類,現在冬季僅剩下百隻不到,族群量剩下不到1/100,2019年於國內鳥類紅皮書中列為易危級(VU,Vulnerable),除了棲地需要做很多的改善之外,降低各種可能的干擾也是必須的。
如果我們要環境永續,環境倫理的概念也必須被實踐。真的不希望小水鴨的數量繼續減少了……..永續真的距離人類很遠嗎?歡迎一起上街頭為野生動物而走。更感謝1987年上街頭的前輩們,讓我們能延續他們的理念,繼續為野生動物而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