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你沒喝過,應該也有聽過「麝香貓咖啡」,麝香貓咖啡是由印尼的椰子貓(Paradoxurus hermaphroditus)採食咖啡果後,排泄出無法消化的種子(咖啡豆),由於經過了椰子貓消化道中的特殊化學作用,讓咖啡豆別有一番特殊的風味。使得麝香貓咖啡成為許多咖啡愛好者趨之若鶩的珍品(註)!
那麼,或許你會好奇:臺灣的麝香貓是不是也能產出麝香貓咖啡呢?答案是否定的!臺灣的麝香貓與印尼生產麝香貓咖啡的「椰子貓」雖然同屬食肉目靈貓科,但並非同一個物種,甚至屬於不同屬。印尼的椰子貓屬於椰子貓屬(Paradoxurus),臺灣的麝香貓則屬於小靈貓屬(Viverricula)。兩者雖然皆為雜食性,但椰子貓的食物以植物果實為主,臺灣麝香貓則以小型齧齒鼠類、甲蟲、昆蟲等地面活動的動物為主。相同的是兩種皆為謹慎害羞的夜行性動物,一般人見到他們的機會並不高。
在同個樣區連續調查了幾年,遇過幾次麝香貓,也大概知道他們常活動的熱區。數次的交手經驗得知他們對燈光沒什麼反應,但對聲音和人形的輪廓非常敏感。所以經過這些區域時我總是小心自己的腳步,避開地上的落葉,降低衣物的磨擦聲,注意手電筒的角度以減少反射到身上的光線。這樣小心翼翼的揹著約8公斤的裝備走路很辛苦,但有時非常值得。就像這次,遠遠就看到一對黃色的亮點,從較小的眼距和左右搜尋的動作知道今晚又中獎了!壓抑雀躍的心情,預判覓食的路線後找個位置蹲著等他自己走過來,待他到適當的距離,啪、啪、啪,我按下三張照片,閃爍的燈光讓他抬頭觀察四周狀況,「咦,剛剛那是閃電嗎?管他的,趁下雨前趕快填飽肚子。」或許他心裡是這麼想的吧,隨即又低著頭覓食,於是我貪婪的錄了一小段影片,然後看著他轉進常去的茭白筍田,今晚雖然鳥況很差,但我還是開心的吹著口哨回家。



註:
由於麝香貓咖啡產量的供不應求,一些當地民眾直接將椰子貓獵捕來圈養在惡劣的環境中,並大量餵食咖啡豆來「生產」麝香貓咖啡,嚴重影響椰子貓的野外族群數量與動物福利。雖然當地政府對椰子貓的捕捉數量訂有限制配額,但管理實務上的鬆散卻時常令人詬病。一杯高貴的麝香貓咖啡,背後大自然與椰子貓所要付出的代價,值得大家在消費前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