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單眼相機最大的困擾,就是常常需要不斷換鏡頭,尤其無反光鏡單眼相機(EVIL)相機因為少了反光鏡的遮蓋,換鏡頭時更容易導致感光元件入塵。因此,若有一顆鏡頭可以在野外「一鏡到底」,省去更換鏡頭的麻煩與風險,便成了許多人的渴望。而各鏡頭廠也因應此需求而紛紛推出「旅遊鏡」,或稱「懶人鏡頭」。

旅遊鏡的第一個特色就是焦段變化大。目前市面上隨著中、低階APS-C機身套裝合賣的kit鏡焦段通常落在14-42mm、18-55mm、16-50mm左右,或是購買高階全片幅(FF)機身時,第一顆選購的廣角變焦鏡通常會是24or28-70mm左右。而旅遊鏡廣角端大致上也差不多落在這個焦段,而望遠端則較一般廣角變焦鏡更長些,較一般kit鏡頭更為優勢。

APS-C規格的相機,常見的旅遊鏡焦段為18-135 mm、18-200 mm、18-300 mm甚至是18-400mm,此時規格上會說明是7倍、11倍與22倍變焦鏡頭,倍率的計算方式就是以最長焦距除以最短焦距。說到這裡,你一定心動想買18-400mm變焦鏡頭了吧!這也是目前市面上,倍率最大的變焦鏡頭,你可以猜猜看以老刀的「敗家度」而言,有沒有敗入這顆鏡頭呢?哈哈哈!

早在1993年「底片時代」,Canon就發表過一款35-350mm f2.5-5.6L的專業級10倍變焦鏡,當時造成攝影業界歡聲雷動。你沒看錯就是10倍變焦,外加紅圈的L鏡,而且價格不斐、體積也大、重量不輕…..。然而,「懶鬼」如我們就是心癢難搔。當年的老刀還是個窮學生,自然是買不起,而且身旁也沒人入手,一直無緣試用。一直到此鏡停產之後,老刀因為拍攝影片的需求,用相對低的價格買到一管新鏡,搭配攝影機與5DII用過一段時間,才摸清了這顆鏡頭的特性:35-300mm之間畫質真的略有L鏡的水準,但350mm端畫質實在不敢恭維,所以只好自己捨棄望遠端的使用。Canon後續也設計出28-300mm的紅圈白鏡做為35-350mm的後繼產品,但價格也同樣讓人卻步。
而後,Sigma、Tamron陸續出了28-200mm、28-300mm等焦段,幾乎達到11倍的變焦倍率。


進入數位相機的年代,一開始的主流是APS-C規格。在感光元件面積縮小之下,24mm與28mm的廣角端變顯得不夠廣,因此搭配的廣角鏡多以18mm起跳,乘以1.5或1.6倍後的等效焦距大約也是28mm上下。因此新款搭配APS-C相機的旅遊鏡規格,焦段範圍大概都是18-135mm、18-200mm、16-300mm以及18-400mm等;而全片幅規格的則維持在28-200mm、24-240mm、28-300mm等,目前主要的旅遊鏡規格大概就是這幾種。
這些鏡頭,在網路上的評價褒貶不一,但平心而論,高倍率的變焦鏡頭,在現今的鏡頭光學技術下,其解析度與色彩還是一定會有某些程度的降低。此外,望遠端的光圈大多不會太大,常介於f5.6-6.7間。總歸一句:要方便,鏡頭就不可能厲害,尤其是解像力與光圈,就別太過苛責了。



雖說「自古以來」,定焦鏡頭畫質勝過變焦鏡頭似乎已是定律,然而在鏡頭光學技術近30年來的進步之下,大約3倍變焦左右的大光圈專業級鏡頭,畫質表現上已不遜色於定焦鏡頭,而高倍率的變焦鏡頭畫質雖也跟著提升了,但與大光圈定焦鏡的差距上還是比較明顯。
在選擇攝影器材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永遠都是攝影者最大的困擾。至於老刀的建議,還是得視自己使用的時機與需求去做考量。老刀名言錄「買器材沒有對錯,只有選擇」…哈哈哈。


老刀實際用過的旅遊鏡,包括有:TA 28-300mm(售出)、SO 18-200mm、SO 18-135mm、C A18-135mm(借出)、CA 35-350mm還有這幾年技術令人驚豔的TA 18-400mm(售出)。而目前最常用的則是SO 18-135
SO 18-135mm這顆鏡頭有幾個優點:
- 重量輕,只有325g。
- 最近對焦距離,45公分,一般近拍夠用了。
- 有兩枚低色散(ED)鏡片,還有一枚非球面(ASP)鏡片,畫質有一定水準,所以訂價也有一點高。
缺點則不外乎:解像力不如專業級鏡頭、望遠端光圈僅有f5.6這些問題。但這就是在畫質與重量/方便上的取捨了。另外SO 18-200mm雖然望遠端更長些,但解像力與光圈又再弱了一點,因此老刀還是比較常用18-135mm。
mm(FF等效焦距27-202.5mm),通常搭配S A6400機身使用,是老刀偷懶或不方便帶太多器材時的首選。例如陪刀嫂去鹿港一日遊、公務開會閒暇的金門半日遊,或者只是想上街散步都時都只帶了這一機一鏡。


說到這邊,可能還是有很多朋友想知道,一開始提到的18-400mm這顆鏡頭的評價如何呢?方便性當然是一級棒,但是對焦速度、對焦精準度、望遠端解像力還有色彩表現,就差強人意了!試過後個人實在沒有太滿意,很快就賣掉清出防潮箱的空間啦!
全片幅機身S與C廠近幾年都推出24-240mm的十倍旅遊鏡,真的非常方便出門使用,尤其廣角端由以往的28mm推廣至24mm,增加了很大的創作空間。望遠端由200mm推長到240mm其實差異不大,可能是業者想用10倍變焦作為宣傳的噱頭吧!這兩支鏡頭,老刀都沒有用過,詢問用過朋友的評價都是「很方便,但解像力稍差」,仍然逃不出高倍率變焦旅遊鏡的先天限制。就請大家在方便與畫質中,做出取捨囉!
近年老刀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在C與S廠常常前後出規格相同或類似的鏡頭,頗有蕭規曹隨或是共同開發的影子。例如:400mm f2.8 、600mmf4 、100-400mm以及24-240mm這幾支鏡頭,兩廠互有先後的產品,規格相似度極高,也頗耐人尋味。
最近T牌剛推出的28-200mm f2.8-5.6這支鏡頭討論的熱度也不低,老刀也有一點心動,因為廣角端光圈f2.8在光線不足的場合是一大優勢,雖然望遠端光圈只剩下f5.6,不過還是那句話:高變焦旅遊鏡就不要苛責了。若設計為光圈大一級的f4鏡頭,其重量與價格恐怕就是失去了旅遊鏡方便導向的意義了。




這一篇的篇幅較長,簡單做個結論:如果用APS-C機身,評估攜帶性、畫質與實用性,老刀會建議18-135mm;如果是全片幅相機,24-240mm也應該好的選擇。如果你還是希望畫質更好些,C牌的28-300mm f3.5-5.6L可以考慮,但就相對得付出價格較高與重量較重的代價。
「攝影者的防潮箱,永遠少一支鏡頭」這是多數攝影愛好者不知不覺中所陷入的敗家泥沼。本文中穿插的照片,就給大家參考一下旅遊鏡可以拍出什麼樣的生態記錄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