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昆蟲幼期的名稱,許多朋友經常搞不清楚,於是誤用「幼蟲」、「若蟲」或者「稚蟲」的情況經常發生,其實這些名詞與昆蟲的生活史有很大的關聯,以下簡單介紹昆蟲的生活史,以及如何稱呼幼期的昆蟲。從昆蟲的生活史去了解,而不是強記哪類昆蟲用哪個名稱,便不會再弄錯囉!

首先,大部分昆蟲都有一個特殊的發育過程,稱為「變態(metamorphosis)」,指形態上的改變。昆蟲是外骨骼動物,需要蛻皮(molting)才有辦法成長,而變態正是透過一次次的蛻皮,產生形態上的改變;另外轉變為成蟲的最後一次蛻皮,又被稱為「羽化(emergence)」。根據生活史的不同,變態的形式可大致分為以下三類。

完全變態(holometaboly):
完全變態的昆蟲在幼期與成蟲的形態上有極大的差異,且在幼蟲發育為成蟲之間,具有獨特的「蛹期」階段;成蟲通常有翅,少數退化。生活史為:卵→幼蟲→蛹→成蟲。甲蟲、蝶類、蠅、蜂等都屬於完全變態的昆蟲。

半變態(hemimetaboly)
半變態的昆蟲在幼期與成蟲的形態上較接近,較明顯的差異在於體型大小及翅的有無;成蟲通常有翅,少數退化。生活史為:卵→若蟲→成蟲,椿象、蝗蟲、蟑螂等即為半變態的昆蟲。

無變態(ametaboly)
顧名思義,此類昆蟲自幼期至成蟲的形態上幾乎沒有改變,較明顯的差異只有體型大小;成蟲無翅。生活史:卵→若蟲→成蟲,較原始的昆蟲屬之,例如衣魚、石蛃。

由於完全變態及半變態的昆蟲在成蟲的階段多具有翅,但半變態的昆蟲自幼期即可在體外見到未來會長出翅的「翅芽」,隨著蛻皮漸漸成長,翅芽的長度也逐漸增長,直到最後一次蛻皮才長成完整的翅;而完全變態的昆蟲,在幼期則未見翅芽的構造,直到蛹期過後,成蟲期才有翅。基於以上發育的差異,半變態的昆蟲又被稱為外生翅群,完全變態的昆蟲則被稱為內生翅群。


至於幼期昆蟲的名稱,主要有兩個用法,分別為若蟲(nymph)、幼蟲(larva),有時也會看到稚蟲(naiad)的用法。若蟲通常用於稱呼半變態及無變態昆蟲的幼期,而幼蟲為完全變態昆蟲的幼期;而部分半變態昆蟲的幼期,由於與成蟲棲息的環境、利用的資源不同,則稱之為稚蟲,如蜻蜓、豆娘、蜉蝣等。

以上簡單介紹了昆蟲的變態、生活史,以及幼期昆蟲的名稱,然而昆蟲的世界非常多樣,就變態的形式而言,除上述三類基本型之外還有許多變化型呢,討論起來可說是無窮無盡。對昆蟲有興趣的朋友們,除了可以自行查詢一些資料外,也可以多多到野外探索,進行觀察與記錄,若能將資料與觀察經驗互相佐證,相信會有很多收穫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