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大家對於候鳥的印象,大多是凜冽東北季風中,河口濕地裡雁鴨、鷺鷥、鷸、鴴成群的景象。其實,早在仍舊酷熱的9月初,部分陸候鳥的族群即已展開南遷旅程,而紅尾伯勞即是最具代表性的物種之一。
紅尾伯勞主要棲息在開闊環境下的林地、農耕地,偏好停棲在突出的枝條或構造物頂端;也是這樣的習性,使得紅尾伯勞早年在秋季過境恆春半島時,面臨獵人以名為「鳥踏仔」的陷阱進行獵捕,當時台一線在途經枋山鄉楓港社區的區段,許多賣「焦阿巴」(烤小鳥)的攤商就是以烤紅尾伯勞為主要商品。
隨著墾丁國家公園成立後,保育工作及保育觀念的推廣,民國78年公告實施的野生動物保育法,將紅尾伯勞列入首批受保護(第三級保育類)的鳥類之一。時至今日,紅尾伯勞不僅被選為屏東縣縣鳥,過往大量捕獵伯勞的楓港社區,除了設立伯勞鳥生態展示館,路燈上的伯勞公仔,郵局前的伯勞造型郵筒,再再吸引人們的目光,也呈現出臺灣在鳥類保育的歷程及進展。
紅尾伯勞粗厚、呈鈎狀且具有齒突的鳥喙顯示其食性是以肉食為主,食物類別由昆蟲、兩爬、小型鳥類到小型哺乳動物,可說是名符其實的小型猛禽;若無法一次進食完畢,牠們也會有將食物掛在植物棘刺或人造物尖突處,待日後再吃的儲食行為。
即使在渡冬地,紅尾伯勞也維持著明顯的領域性,加上其偏好停棲於枝葉或構造物突出處的習性,無論目視或透過牠們粗啞的叫聲,都很容易察覺牠的存在。下一回,當您在開闊的草生地與牠相遇,不妨停下腳步、安靜地觀察,留意牠們在停棲時,尾羽類似畫圈圈的轉動,搞不好還有機會看到儲食或吐食繭的特殊行為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