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翅膀 – 蘭嶼飛魚季 – 上

每年春天,當島上的刺桐花開時,就是天神在召告達悟人–飛魚來了!循著亙古不變的黑潮軌跡,湧進了蘭嶼的海灣。

蘭嶼,飛魚,藍色翅膀

在漢人的眼裡,飛魚並不是肉質鮮美的高級魚類,但對達悟人而言,數量龐大的飛魚卻是島上穩定而且重要的食物來源,也因為飛魚是如此的重要,所以達悟族的季節劃分與飛魚捕撈活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同時更以飛魚文化為軸線建立了歲時曆法。不同於漢族稻米文化「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四季,達悟族將一年分為三個季節:飛魚季、飛魚漁撈結束季、及飛魚即將來臨季。

蘭嶼,飛魚

招魚祭開啟了飛魚季的序幕後,整個蘭嶼頓時忙碌了起來。「飛魚季」約是國曆的二至六月,俗稱春天,這個季節男人專注於飛魚捕撈的工作,女人則辛勤的照顧芋頭田,為了避免收成不佳影響一整年的生活,所以凡事都必須戰戰兢兢,因此衍生出許多禁忌以趨吉避凶。

蘭嶼,飛魚

在長達4個月的飛魚季中,每個階段都要舉辦相關的儀式,例如大、小船的招魚祭及初魚祭等,同時漁撈方式亦有規定:頭兩個月,僅有漁團的大船在晚上以焚寄網撈捕,第三個月後飛魚量多了,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個人也可以划小船出海,直到飛魚季收藏祭的舉行,將今年捕獲的大魚尾巴串掛在海邊,為飛魚季劃下句點,不再捕捉飛魚。

焚寄網補飛魚是利用飛魚趨光的本能誘使其「自投羅網」。黑夜中,男子精壯的臂膀不停歇的將船划向魚場,喘氣聲、划水聲打破了夜的寂靜,舉著芒草紮成的火把招喚飛魚前來,漆黑的海面上點點漁光,與天上的點點星光呼應著。飛魚一隻隻、一群群的前來,網起網落,直到船艙再也放不下一條魚,在黎明的晨曦中滿載著疲憊及漁獲返回港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划船的奮力磨厚了手掌的繭,黑夜的恐懼粹煉了內心的勇氣,飛魚的豐收延續了達悟的文化。

未完待續… 藍色翅膀 –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