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著口罩來防疫,不!去拍菇

俗稱香菇的蕈類,應該是大家最熟悉的生物,因為外型簡單且辨識度極高,不論大人小孩都可以隨手畫出一朵菇類,而且準確度還不差。在分類學上,蕈類雖有細胞壁但無葉綠素,所以獨立為真菌界,包括了可食的香菇、不可或缺的酵母菌,或是令人討厭的黴菌…等,只要仔細觀察,會發現真菌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

跟著小小遊花東(3)~吃海鮮這件事

「大海就是冰箱」,我們常以此形容海岸邊住民的食物來源,不過嚴格探究起來,他們吃的可都是最新鮮的「現撈貨」,而不是一般人認知的「在冰箱存放 一段時日的」。不管是軟的硬的、有殼的有刺的、固著的游動的海洋生物;或是釣的、採集的、下海射魚的漁撈方式,海岸阿美的朋友總說:海邊除了石頭什麼都可以吃。

跟著小小遊花東(2)~吃野菜這件事

採集是人類最早的覓食方式,直至今日雖然農業發達,但是原住民的採集文化仍普遍存在,完全符合當季當地、有機無毒,堪稱食農教育的最佳典範。

野地的驚喜—蘭花

小時候,臺灣曾經歷過好幾段蘭養的風潮,有人一夕致富,也有人傾家蕩產。家父喜歡種國蘭,但僅止於興趣,從未當做生意買賣,難得休假回家,總花上很長的時間在庭院裡照顧一盆盆的蘭花,返回中部工作、打電話回家問平安時,總不忘交代要記得澆水。農曆年前,這些報歲蘭則用秀氣典雅的花朵,回報父親的細心呵護。如今,早已忘了這些蘭花的下落,卻仍記得父親蒔花養蘭時專注的神情。 蘭科植物是開花植物中最多樣、分布最廣泛的科之一 […]

跟著小小遊花東(1)~吃青蛙這檔事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老祖先就地採材的智慧,累積成各地方的傳統飲食。也許是青蛙在臺灣分布廣泛又量多,不論是閩南、客家或原住民,青蛙都是重要的蛋白質來源,是很多人從小吃到大的美味。一直到現在,田雞都還是餐廳菜單上的一道佳餚,也曾在花蓮富里農會前看到「鹽酥雞」小販,保力龍箱裡鋪著一條條肥嫩的青蛙腿。

海底花園-蘭嶼的水下世界-下

再往外游去,遇上了成千上百條群聚的魚群,就像校門口剛放學的小學生,密密麻麻的一大群,聲勢浩大,牠們動作一致的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像一大團「魚球」似的。我好玩的伸出手指戳下去,閃開的魚群就像凹進去的皮球,我一縮手,又恢復原來的形狀。一條藍黑相間的海蛇擺著S形的泳姿游過,蘭嶼的海蛇特別多,尤其是夏季交配期時,常在淺海與要上岸產卵的牠們不期而遇。雖然海蛇都有劇毒,但是個性卻十分溫和,不會主動攻擊人類,所 […]